“学科周”启动,第一站走进“生命科学的新纪元”!

发布时间:2023-09-03浏览次数:816




“一所大学的文化,犹如阳光、空气和土壤决定万物生长一样,直接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成长,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术旨趣和校园生活……相信通过未来一周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,新同学会很快走进学科、融入复旦,老同学也能更好激发学术志趣、开启筑梦篇章。”

9月2日下午,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“文化校历”学科周启动仪式暨生物生态学学科周开幕式上这样说道。

创新不能没有土壤,育人不能没有文化。作为学校“文化校历”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复旦大学在本学年首次统筹全校44个一级学科,推出29场“学科周”活动,旨在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,展示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文化。

以“生命科学的新纪元”为主题的生物生态学学科周是29场“学科周”中的第一场。今起至9月7日,猫咪无限播放次数入口将组织举办包括高端学术报告、祖嘉博物馆参观、科普讲座、学科风采展示、实验室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。本月,口腔医学学科周、基础医学学科周还将接力举办,欢迎师生校友积极参与。

推动学科交叉、融合创新,“学科周”正式启动

“‘学科周’既有传统意义的学术交流讨论,也是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嘉年华。办‘学科周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,在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看到过。”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介绍“学科周”整体情况时说,原先散落在各学院、部门中自发举办的活动,通过“学科周”在“文化校历”中有组织地整体呈现,可以让大家预先安排好时间,参与到自己所在学科和感兴趣的学科当中。

本学年学科周的总主题是“融合创新,追求卓越”。学科的内涵非常丰富,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演化,现代的学科体系在不断裂变和融合,具有时代性、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。具体到大学,一个学科常常涉及到多个院系,本次“学科周”就旨在破除院系壁垒,真正以学科为主体,带大家领略各学科的前沿领域与学科魅力。在安排学科周的主题活动时,学校充分考虑到了学科的优势与特色,也体现了在学科布局与发展上的顶层设计。

比如,在人文社科方面,学校期望人文学科遵循立足中国、借鉴国外,挖掘历史、把握当代,关怀人类、面向未来的思路,努力成为中国人文学科的旗帜和标杆;在社会科学方面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述学立论、建言献策,聚焦重大问题,强化国际影响力、社会贡献力和理论话语权。

在理工科方面,要坚持种好基础研究的果树,坚持从0到1,充分激发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活力,切实发挥基础学科的基石与引领作用;要以国家任务为牵引开展科学研究,围绕国家重大任务和科学前沿加强学科建设,在集成电路、生命健康、脑科学、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;要发挥复旦的综合性优势,加强文理、理医、工医结合,进一步开拓学科新领域;要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,支撑实现1到100、100到100万“全链条”畅通。

“学科周”每场都有鲜明主题,文社理工医齐登台,将通过各种形式,深入推动跨学科交流,着力推动融合创新,全面呈现学科建设风貌和前沿成果,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,进一步繁荣复旦的学术创新文化。

从具体活动形式上看,“学科周”期间,各学科将通过集中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,来展示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,积极打造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,让同学们更近距离、更有实感地体验不同学科的文化魅力,让学科从难以捉摸的形态变成具体的活动,充满校园的每个角落。“可以大致概括为五个‘一’:一次学术讲座、一次科普、一次实验室开放日、一次学科最新成果展示,还有最重要的,一次师生互动和对话。”徐雷说。

学科交叉融合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催化剂。复旦近年来致力于深入推进融合创新,加快推动新兴和交叉学科建设迈向新台阶,着力形成学科融合创新的大集群发展模式。“学科周”中,一批新设学科、实体运行科研机构、学科学术发展中心等都会参与其中,在交流中寻求更多融合、更多发展。

专家云集、聚焦前沿,校长金力等作高端学术报告

什么是表型组?从基因组到表型组的研究范式转变,将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?当天下午的学术报告会上,金力作题为《从基因组到表型组》的报告。

他指出,当今,一个学科面向未来的大方向,往往会成为该学科爆发式发展的创新“发动机”,“对生命科学来说,未来的‘新发动机’就是表型组学”

然而当前,遗传学研究遇到不少瓶颈。对此,金力提出,有必要对研究范式进行转换,积极开展表型组研究。面向未来,范式变革将持续策动原始创新。金力希望稳步推进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,共建科学共同体,共创相关领域国际标准。“我们已解释的问题还不到万分之一,表型与基因之间以及不同表型之间更多的关联和调控机制,等待科学界去揭示和研究。”

随后,猫咪无限播放次数入口教授徐书华在题为《数据密集型的研究范式与关口前移的精准医学》的报告中指出,精准医学的关口前移,即医疗对象从病人群体前移到自然人群,从“治已病”前移至“治未病”,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进行评估和预防,其中关键在于将病种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,从而对病人进行个性化分类治疗。

复旦大学1998级校友、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汪思佳带来题为《人类体质表型的遗传基础及其一因多效性》的报告。在他看来,看似并无关联的表型之间,可能存在着某些联系。体质特征与遗传疾病的一因多效性,可以指导疾病预测建模,更有效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干预。

就在昨天(9月1日),宾夕法尼亚大学植物发育系主任马红在学术报告结束后,还围绕“如何找到好的科学问题”与谈家桢班的13位新生面对面座谈。

谈家桢班新生、猫咪无限播放次数入口2020级本科生马铭杨说,作为学术“萌新”,聆听前沿学术报告时,或多或少会有不明白的地方。同级学生罗寅堃则表示,在提问环节中,有时会反复权衡自己问题的价值,“没有问出,就会有些遗憾”。

在马红看来,“问题有没有价值”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并不是坏事,但如果一直等待那个“有价值的问题”,则会错过学术交流的机会。“有很多问题,你自己觉得很小,但是其他听众和主讲人不一定这样想。”他强调,“一定要敢于把问题抛给自己和他人,是大还是小,不要提前锁定,问了才知道。”

马红认为,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,如今同学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学术报告或学术论文,因此筛选、利用信息解决前人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就尤其重要。他表示,在任何方向的课题上取得突破都是有意义的,不要和同学比谁的选题更热门,而要看自己研究的东西是否在时间尺度上取得进步,是否对这个领域有一定推动作用。

形式多样、精彩继续,更多活动欢迎参加 

“从我们整个活动的设计来说,希望能够充分展示学科风采,尤其是通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,促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,又能激发青年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。”猫咪无限播放次数入口党委书记陈浩明介绍,本次生物生态学学科周中,生科院的资深学者、青年才俊以及其他高校、科研机构的顶尖学者,纷纷会带来各自领域的前沿学术报告。 

在陈浩明看来,于开学迎新之际举办“学科周”也有着特别的意义。“新生刚进校,通过学术报告、师生座谈等活动,了解猫咪无限播放次数入口、感受学术文化,也许就坚定了他们对于科研的信心。这可能就是他们在复旦的第一堂专业课。”他说。

除一系列学术活动之外,生物生态学科周中也设有科普活动。比如有着百年历史的祖嘉生物博物馆将于9月5日举办开放日,包括哺乳动物、鸟类、爬行类、两栖与鱼类五个主题展馆的百余件生物标本将同步展出。

“祖嘉博物馆是我们复旦大学非常亮眼的名片,我们希望通过展示生物标本,为大家提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,以文化人。”陈浩明说,当天,祖嘉博物馆内不仅有志愿者讲解服务,还安排了科普讲座与趣味小实验,“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,让生物学的魅力得到更好的展示。”

更多精彩活动欢迎您的参与,详见下方海报


转自复旦大学官网:作者:殷梦昊 姚舟怡 丁超逸摄影:戚心茹 马铭杨 来源:融媒体中心